学校主页

学院首页

经管动态
位置: 学院首页 > 经管动态 > 正文

用脚步丈量红色旧址,用心感受红色故事

时间:2021-03-16   点击数: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组织引领学生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社情,感悟党领导人民建设祖国的伟大成就,在服务奉献中厚植家国情怀,在实践锻炼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经济管理学院团委号召经管青年“坚持就近就便、灵活多样”原则,在假期开展了以“小我融入大我,青春奉献祖国”为主题的三期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用脚步丈量红色旧址,用心感受红色故事”、“弘扬抗疫精神,凝聚青春力量”、“礼敬中华,弘扬传统文化”。

现在让我们走进第一期——用脚步丈量红色旧址,用心感受红色故事。这一期经管学子带大家挖掘家乡红色资源,追溯家乡红色记忆,体悟家乡红色文化,缅怀家乡革命先烈,讲好家乡的红色故事!

20酒店管理龙敏红

仙源红色景区

2021年初我来到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仙源红色景区,仙源乡红色旅游景区位于万载县的西部偏北,距县城50公里。1932年4月12日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机关和其他省直机关由修水迁到仙源,当时,有“小莫斯科”之称。景区内现存有大量的革命遗址,“红色之旅”特色旅游的资源非常丰富,景区内的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旧址,省委红旗报社旧址等已被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仙源红色景区也被被评为“江西省百姓喜爱的十大红色旅游景点”、“江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西省国防教育基地”。同时景区内还有众多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如我县第二高峰黄皮尖(海拔1182米)、拥有许多可供欣赏的名贵古树和珍稀动物的官元山林场、景色宜人的仙人湖(潭口水库)等。

好山好水好环境,是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好去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1932年4月—1934年1月)1932年4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由修水上杉迁驻此地,下设财政、土地、工农检察、劳动、内务等9个部,领导边境三十多个县苏维埃政府的工作。1932年9月和1933年10月在小源先后召开了湘鄂赣省第二、第三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了苏维埃建设、红军问题等决议案,选举了新的省苏维埃执委,在此期间,省苏维埃政府完善了内部机构,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法令条例,发展了苏区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

1934年初,国民党重兵围攻小源,省苏维埃机关撤出小源,向铜鼓梓庄一带转移。旧址原为民宅,建于清朝咸丰年间,砖木结构,总面积1010平方米。中国共产党湘鄂赣省委旧址:(1932年4月—1934年1月)1932年4月12日,中共湘鄂赣临时省委为了巩固修铜万根据地,积极向东南袁水、樟树发展,使之与湘赣苏区打成一片和中央苏区取得密切联系,由修水上杉迁驻这里。省委在小源(仙源)期间于1932年9月召开了全省第二次党代会,正式选举了以林瑞笙同志为首的第二届省委,曾在这里召开了多次常委(扩大)会,发展了党的组织,加强了苏维埃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支持了湘鄂赣边区的工农武装割据,牵制了敌人兵力,配合中央苏区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辉煌胜利。1934年初,在国民党反动派重兵压境的情况下,以陈寿昌同志为首的新省委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决定省级机关主动撤出小源,向铜鼓梓庄一带转移。旧址原为民宅,总面积748平方米。

仙源,曾经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中心,也是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当年这里是全国十二个红色苏区之一,也是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下辖的7个省之一。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中国江西十大红色旅游圣地,国家三A级旅游景区,全国国防教育基地等。

仙源红色景区是离家乡最近的一个红色景点,通过这次参观,我不仅学习到了丰富的革命历史知识,更感受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爱国精神。今后一定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学习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的风范和革命精神,求真务实,敢于担当,顽强拼搏,扎实工作,将学习到的精神和知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融入到日常工作生活中。

20酒店管理吴露

2021年2月3日,大学的第一次寒假社会实践,我来到了家乡会昌的风景独好园,在这里参观学习会昌红色革命根据地历史,穿过岁月,找寻历史书上所记录的红色记忆。

风景独好园以毛泽东同志旧居和粤赣省委旧址群为灵魂,园内还有峥嵘记忆红色展陈片区、粤赣省委旧址、美食街、小轮车运动赛场等板块。游客们在欣赏美景、游玩的同时,也对园内的红色故事文化留有深刻印象。

风景独好园园名出自毛主席《清平乐•会昌》中的“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是毛主席于1934年红军长征前夕去会昌养病时,指导苏区南线工作时写下的。当时由于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战地失守,战士们处境艰难,于是他就写下了这首词。

参观过程中,我了解到,1934年正值毛泽东被剥夺大部分政权,心情郁闷,身体抱恙之时,顶着主席的头衔,却被架空了实权。正值革命艰险,中央苏区面积日益缩小,敌人步步紧逼,筠门岭失守后会昌已地处前线,毛泽东本不用冒这个险留在会昌休养,而是前往上海或远走苏联休养,但他却坚定地说:“我不去,我不离开苏区,不离开中国。我身体还可以,就到粤赣省去休息吧!”,正如词中所写“踏遍青山人未老”,即使失去了政权,但毛主席并未消沉懈怠,依旧对革命充满信心,保持着积极乐观。

1933年9月至1934年10月,中共粤赣省委在这里领导军民开展革命斗争。会昌战斗,是八一起义军南进途中的一次大胜仗,歼敌5000余人,俘敌900余人,并缴获了大量的武器和军需物资,起义军伤亡1000余人。在这里,我仿佛看到了那时战士们奋力拼搏保家卫国,与敌人斗智斗勇的画面,真切地感受到革命先烈们的英雄气概,深切体会到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

走出风景独好园,我的心里沉甸甸的,像灌了铅一样。回想当年的革命烈士们,或面临生或死的抉择,或惨遭酷刑,也依旧不动摇自己的信念,不屈不挠,舍生卫国卫人民,正是他们他们用如此赤诚的爱国情怀,赢得了革命的胜利。现如今,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没有身处时局动荡的危险,我们的祖国也在日益富强,我们更应该铭记革命烈士为祖国为人民所做的牺牲,怀着崇高的敬意将革命精神传承下去,尽自己所能为我们共同热爱的祖国做出贡献!

20电子商务二班谢梅芳

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一次举世闻名的伟大壮举。我的家乡赣州于都,于都这块红色的土地就是中国工农红军之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的集结地和出发地。

红军是革命年代里一把出鞘的利刃,他们披着战袍,上阵杀敌,为穷苦老百姓打下了一片江山。

而今,和平的日子多于战乱,忆红军、念英雄成为了老一辈的人聚在一起时乐意做的事,每每提及红军做的点点滴滴,他们的眼底都会泛起一层薄薄的雾气…

那是一个凄风苦雨的日子,“……千军万马(介支个)江畔站,十万百姓泪汪汪,恩情似海不能忘,红军啊,革命成功(介支个)早回乡……”,歌曲《十送红军》凝练地写照了红军与苏区人民的鱼水深情,再现了子弟兵与苏区人民洒泪惜别的悲壮场景,揭开了红军被迫长征的序幕!

于是我画了这样一幅画纪念关于长征时期的红色文化—《十里送红军》

(编辑:方美林/一审一校:候灵云 /二审二校:王振华/三审三校:王莉雅)

经管青年公众号

版权所有:景德镇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赣ICP备05000937号-2